当前位置:首页>>生命与心理健康>>详情

别只看到孩子身上的“黑点”

来源: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 作者:来自网络 发布时间:2017-08-16

记得上学的时候,班主任老师问:“同学们,这是什么?”

只见她手上拿着一张A4纸,纸上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小黑点。

“一个黑点!”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。

老师笑了笑,意味深长地说:

“为什么大家只看到这个黑点了呢,这么一大张白纸,你们怎么没说呢?”

不管是在微信后台、讨论群,还是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们各种各样的困惑:

“我孩子经常哭闹、乱发脾气怎么办?”

“我女儿上课不好好听讲、总乱动,是不是有多动症啊?”

“我儿子学习成绩很差,还总跟我对着干,真是愁死了”

……

 你看,我们似乎总是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黑点。

事实上,心理学研究者们,和广大的父母一样,长久以来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,那就是只关注、补救那些负面消极的事儿。

多年来,众多的心理学文献都是关于负面情绪(愤怒、焦虑、抑郁等)和不良行为(网络成瘾等)的,而鲜少有关于人类的快乐、满意、幸福等心理体验的研究。

于是,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意识到,这样的现象是带有偏见的,它忽略了人们的潜能、长处所带来的力量。

而“积极心理学”便在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等人的推动下应运而生。

该领域关注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,“在补救糟糕事儿的同时,去建立美好的事”。也就是说,关键不再只将-1变成0(矫正消极的),而是努力将0变成1(促进积极的)。

这在育儿过程中,也非常适用。

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:

一位母亲向我的咨询师朋友倾诉:“我上幼儿园的儿子写数字总是歪歪扭扭。连比他小一岁的表弟都能写得很工整,他怎么就不行呢?我说他好多次,可就是改不了!”

我的朋友问这位母亲:“那您觉得孩子写数字时,哪个地方比较好呢?”

母亲答:“就那个2写的还行,挺规范。”

“那您回去以后,就把这一点告诉孩子吧。”

没过多久,母亲回来反馈,孩子现在比以前写的工整多了。在她夸赞孩子“2”写的规范以后,孩子很开心,不仅2写的更好,连带写其它数字也更认真了。

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白纸,而非黑点上,就会产生这种不可思议的效果。

那么,父母该如何将“积极心理学”带到生活中呢?

1、改变问问题的方式

学着从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、不良行为,转变成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、好的表现:

从问别人“孩子哭、发脾气、不做作业,我该怎么办?”,变成问自己“我该怎样做,才能让孩子开心、舒适、感觉被爱、学习更认真呢?”

二者看似没有差别,但是这种思维的转变,能帮助我们及时地平复情绪、调整自己错误的观念,用更积极的心态和眼光,去看待孩子。

2、帮助孩子了解自身优势

心理学者通过追踪研究发现,那些长大后成就非凡的孩子,都有一些共性。其中一点就是他们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自己的长处上。

这不是说他们会忽视自己的缺点,而是经常问自己“我的优势是什么?”、“我擅长什么?”这使得他们不断发挥所长,即使面对挫折,也能很快振作起来。

所以,我们总建议父母们多鼓励、表扬孩子的优点,一方面是希望孩子学会悦纳自我,获得自信;另一方面就是了解自身的长处、优势,激发潜能和动力。

不管孩子做什么,你都可以引导他(她)发现“我这件事哪里做的比较好?”、“在哪一部分还有提升的空间?”、“有哪些独特的优势?”……久而久之,孩子也会学习这样正面的思维方式来激励自己。

过去,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去关注孩子的短板,在提醒他们缺点、弱势的过程中,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,削弱了他们的兴趣动力。在“全面发展”的目标下,孩子越来越缺少了自己的专长,一旦面临重要选择也很容易感到迷茫。

而我们当下能做的,也许只是一个很小的转变——积极思考、正面鼓励,这其中蕴藏的力量是看不见的,但它却终能在未来、在孩子的身上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
(资料来源: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

网址链接:http://www.hdepc.org/cms/hdxlcrb/qxqg/115814.jhtml)

7